仙 境




今天的我,常常穿行在喧哗的人群中,看见人们疲倦、贪婪和麻木的脸。

常常哀愁会掠过心头。

但是,我的眼前也常常会看到那一幕:

未来的一天,人类将整夜整夜的不眠。举着肃穆不熄的火把,与他们的子孙后代,一起站在历史的纪念碑前,为已经过去的人类劫难,哀伤惊骇。为自己已不能回头的懦弱与妥协造成的苦果懊悔;为因无知而犯下的罪恶嚎哭;为那无数曾经无畏的走在最前面,用尽所有,抵挡暴风雪以及魔鬼的人类英雄,感到羞愧和感动,为这一切的一切,作最永久,最盛大的纪念……

每当我看到这未来的一幕,不禁热泪流淌。

[ 转引自熹微時記·問心 ]

誠心推薦

  • 《走向自觉时代》 - [image: 《走向自觉时代》 - 无名 - 開啟美好] 除夕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。 这个日子, 饱含着华夏民族天人合一, 人天相发的生命体认与智慧生活。 祂,就快到了。 2016,发生了那么多的事, 不平淡,是因为它有些出人意料。 不管你身在何处,平静的时代已经结束, 而你,未必...
    7 年前

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教儿读书之慢读

前段教儿子读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,后又读刘禹锡《陋室铭》、周敦颐《爱莲说》,要求他们要慢读,要有韵有致的、一气呵成的读,然后背,背也是要有韵有致的背,不要快背。此前他们背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千家诗》,都只在会背上,快如泥鳅,一滑而过,欲抓之而不得,其实只在为背而背。特别是慧诚,拼音还不甚准,又背的那么快,囫囵而过,难以听出背的是什么。

其实读文章一定要慢着读,把感情和内涵读出来,才能有所领会。特别是千古传颂之文,言辞尽美,韵致含咏,惟慢读方能领会。曾国藩讲"含咏不尽",味之再三而不绝。小孩子还不懂那么多,把文章再讲解多少遍也只能记个大概,背下来在肚子里,慢慢酝酿发酵才会成为自己吸取的东西。他们现在刚入门,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最为重要了。现在这个社会,一切惟快,只看表面而不重内涵,养成了习惯,将来要改,就很难了。

以前的书塾,老师教学生,就是认字、分句读、背诵,再就是讲解。讲解并不是最重要的,在高明的先生眼里,最重要的是背诵。就象牛吃草一样,养料是上天早就给好的,所以就是先把料吃进肚子里再说,回头再慢慢反刍、发酵、吸取。"好读书不求甚解",为什么呢?因为好"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"。比如,要你解释"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",可能你会语塞,无从下口,最多只能是解释这个"霜"字读什么,是什么样子一个东西,再要解释下去,美酒就要变成蒸馏水了。但是在反复通读、吟咏之中,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,自己阅历的增加,自己各方面见识的增加,自己修养的增加,自然就会领悟了。但要讲出来,却还是讲不了。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。慢读就象品茶一样,其味尽在慢品中。实在要让你解释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真是赶驴上树的事。

上网寻找《爱莲说》的MP3时,搜索到现时学校老师教学的所谓"教案""教纲""大纲"之类的,观之作呕!我们学过这篇文章的不妨稍作回忆,当年老师教的考的,是否就是这些:1)中心思想;2)什么人爱菊,什么人爱莲,什么人爱牡丹;3)莲花有几个特点;4)菊花代表什么,莲花代表什么,牡丹代表什么;5)陶渊明是什么时代的人,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;6)"甚蕃"是什么意思,"濯"是什么意思,课文里面的"妖"是什么意思……就像把一只锦毛鸟的羽毛拔下,脚剁下,翅膀卸下,头拧下,然后说:"看,这就是锦毛鸟!这是锦毛鸟的羽毛,这是锦毛鸟的翅膀,这是锦毛鸟的脚,这是锦毛鸟的头,把它们拼凑起来,就是一只锦毛鸟了。"――这样拼起来就是锦毛鸟了?真是脸不红心不跳啊!把这一堆零碎拼凑起来就是锦毛鸟了?标本室里成列着的标本,那是锦毛鸟吗?那是一只僵硬的死鸟!没有鸟的魂魄精神,没有树林里活泼的跳转,没有不绝于耳的流丽鸣叫,那是什么锦毛鸟?!

2009-11-7

沒有留言:

静水幽莲